品名: 武漢漢繡 任本榮漢繡作品 昌明大師書法盤金精品金佛 寓意: 吉祥 湖北特色 湖北重禮 規格: 包裝尺寸:55.5cm*7.3cm*7.5cm 商品尺寸:160cm*43cm 材質: 真絲 LOGO: 絲印 重量: 800g
說明: 商務禮品、會議紀念品、活動禮品等。
漢繡
以楚繡為基礎,融匯南北諸家繡法之長,揉合出了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繡法。 漢繡它的用針有別于四大名繡……蘇繡、蜀繡、湘繡和廣繡,采用一套鋪、平、織、間、壓、纜、摻、盤、套、墊、扣的針法,以“平金夾繡”為主要表現形式,分層破色、層次分明,對比強烈。追求充實豐滿、富麗堂皇的熱鬧氣氛,繡品可以枝上生花,花上生葉,葉上還可出枝,充分體現了“花無正果,熱鬧為先”的美學思想,呈現出渾厚、富麗的色彩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——漢繡
工藝
與蘇繡、湘繡、蜀繡相比,漢繡工藝有自己的絕活,尤以鋪、壓、織、鎖、扣、盤、套這七種針法的變化運用而著稱。漢繡下針果斷,圖案邊緣齊整,名之曰“齊針”。繡品多從外圍啟繡,然后層層向內走針,進而鋪滿繡面。除“齊針”的基本針法外,漢繡還根據繡品不同的質地和花紋,靈活運用諸如墊針繡、鋪針繡、紋針繡、游針繡、關針繡、潤針繡、凸針繡、堆金繡、雙面繡等等針法,富有很強的立體感,在繡業中獨樹一幟。發展
從春秋中期到戰國時,楚國的刺繡品已遠銷到西伯利亞地區,可見其刺繡業之發達。南方的楚國絲織業足以代表當時我國絲織品工藝技術的最高水平。屈原的《楚辭·招魂》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楚宮絲織品圖畫,“翡翠珠被,爛齊光些。蒻阿拂壁,羅帳張些;纂組綺縞,結琦璜些。……翡幃翠帳,飾高堂些”,“被文服纖,麗而不奇些。”這種需求對刺繡品的生產、發展的刺激是不難想見的。同時,楚文化氛圍下民間戲曲的發達、巫風巫術的盛行又為刺繡走向民間提供了生長的沃土。漢繡的鼎盛期是清末民初。咸豐年間,漢口設有織繡局,集中各地繡工繡制官服和各種飾品。清末,在武昌的營坊口、塘角、白沙州、積玉橋和漢口的黃陂街、大夾街一帶,開有許多繡鋪,漢口還有一條繡花街。當時的漢繡產品主要分三類:作為生活用品的有繡衣、繡枕、門簾、帳沿、繡鞋、頭巾、圍裙、荷包等,多用于閨閣陪嫁。其中,漢口的繡花戲衣頗具名氣。二是裝飾品。有壁掛、中堂、屏風、彩帳、堂彩、龍衣、獅皮、戲裝、道具等。三是敬神賽會的禮儀用品,包括神袍、袈裟、彩幡等。
商品標簽